什么是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什么是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什么是教学设计1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小段来自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关于纳粹焚尸的剪辑,为学生理解作者沉浸在文字中的悲痛与沉重营造情境。)
教师开场白:“世界上很难找到这样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的命运、许多民族的命运都和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家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吗?同学们对这个地方有所了解吗?(让学生说说他们所知道的奥斯维辛集中营。)
(投影一组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资料图片,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大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密布的电网”、“巨大的焚尸炉”、“囚房”、 “一批犹太人在毒气室里在等待死亡”、“集中营里堆积如山的尸骨”、“集中营中的孩子们” 、“奥斯维辛集中营档案室中部分死者的照片”等等。)教师解说: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德国法西斯在集中营内设立了用活人进行“医学试验”的专门“病房”和实验室,还建有4个大规模杀人的毒气“浴室”及储尸窖和焚尸炉。1944年,这里每天要焚烧约6000具尸体。残暴的法西斯分子甚至在焚尸前敲掉受害者的金牙,剥下纹身人的皮肤做灯罩,并剪下女人的长发编织成地毯……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著名记者罗森塔尔一起走进这让人触目惊心的奥斯维辛纪念馆吧。(投影出示课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二、整体感知
在沉静、严肃的气氛中,让学生带有沉重的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思考:①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②从作者的语言中感受残酷与震撼:文章哪些描述是让人触目惊心的?在奥斯维辛曾经发生过怎样让人惨不忍睹的事实?让你最受震撼的是什么?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元讨论、交流、发言。
3、教师引导、点评、归纳,明确:
①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参观者沿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参观。作为一名新闻记者,罗森塔尔的眼光敏锐地追寻着参观者的行动与神态,通过他们的一系列行动神态来反映惨绝人寰的历史事实以及他们内心的感受。如:“惊惧万分”、“张大嘴巴”、“不由自主停下脚步”、“浑身发抖”、“用恳求的目光”等描写,开启了想象所带来的一份无尽的恐怖。
②让人触目惊心的奥斯维辛:“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土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这里进行集体屠杀”、“用人体做各种试验”、“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以上的描述足以说明奥斯维辛集中营充斥着杀戮,惨无人道,是名副其实的“死亡工厂”。
让人最受震撼的是:无论纳粹多么冷血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原来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又是如此的.顽强!
三、精读品析
教师:高尔基曾说“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刚才同学们通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下面让我们再来细读课文,品析细节,把握本文的精神核心。
1、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探究、讨论:
①文章开头写到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美好的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个噩梦”,为什么?
②整篇文章是否都是压抑沉重的,在这种灰暗色调之中,有没有一些亮色让我们看到一丝光明?
2、教师点拨、肯定、补充、归纳,明确:
①“最可怕”等词,作者用反语,景象固然美好,但布热金卡因为曾经是人间地狱,只有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能与之相称。作者表达出自己内心无比的愤懑。
②品读细节品味精彩之一:“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身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毒气室和焚尸炉→纳粹灭绝生命的地方
雏菊花→生命不息顽强抗争
怒放→讽刺纳粹永远无法阻碍生命之花的绽放
品读细节品味精彩之二:“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温和的微笑→对生死的超脱,生命的坚韧
为梦想而微笑→绝境之中不泯灭内心对美好希望的向往
美好而又隐秘的→深藏内心的一份信念和信仰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反复朗读这两个片段,感受生命的坚韧、顽强、美好。
四、感悟提升
让学生再速读课文,理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深刻内涵。
(一)、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如下问题:
1、为什么要多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2、既如此,为什么还要写下这样的新闻呢?
3、1958年这篇最先刊登在《纽约时报》上的文章,在美国新闻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一时各媒体争相转载。并于年末获得了美国新闻界最高荣誉—————普利策奖。为什么作者在文中反复声明的“没有什么可供报道的新闻”能最终获此殊荣,并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讨论明确:
1、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
2、“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出于一种使用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
3、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二)、教师小结:十四年的岁月长河,流走了数不完的鲜花和果实,流走了想不完的梦幻和希望,但流不走的是人们对法西斯暴鲜血淋淋的记忆,流不走的是作为目击者和见证人的奥斯维辛对未来的昭示。这里不该再有什么新闻了,新闻也不过是过眼烟云,能让历史昭示未来,这难道不是新闻的价值所在吗!
五、拓展迁移
(播放《苏菲的抉择》中苏菲与女儿生离死 ……此处隐藏22028个字……光,_______家。_______人,生于越南海防。
2.解释下列词语
茫无涯际
广漠
灼热
纺锤
微不足道
3.无数颗星星在茫无际涯的宇宙中运动着。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看上去他们好像是冷的,但实际上每颗恒星都是一个火热的太阳。
有人认为,“看上去”“好像”“实际上”三个词语重复累赘,可以删去一个或两个。你认为是否要删除?如果要删除,应该怎样删除?
什么是教学设计15一、教材分析
化石,是经过地质作用,保留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迹或遗物。一万个生物死亡后,大概只有一个有可能成为化石,它们是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也是人类认识远古生物的重要线索,因此我们对进化的探究就从研究化石开始。本课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化石。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化石,化石有哪些种类。教材出示了一些具有代表意义的化石照片。其中,三叶虫、琥珀、硅化木、植物化石、鱼虾化石属于古生物遗体的化石;鸟的羽毛化石属于古生物遗物的化石。
第二部分:认识化石成因。教材以四幅图片解释了化石的成因,并安排了一个拓展活动:制作化石的模型。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是小学阶段的最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的自我意识校强;学生对“化石”比较陌生,大部分学生从未思考过有关化石的问题;同时由于很多学生进入青春期或青春前期,所以一般在课堂上爱发言的学生比中低年级少了,但是他们依然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接受有趣的事物,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搜集到的信息,发挥他们自主探究的欲望。
三、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种方法查阅信息源,了解化石的有关资料。
2、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探究化石的成因。
3、制作化石模型。
(二)科学知识
1、知道生物是不断进化着的。
2、了解进化的历程、规律和趋势。
3、知道化石的成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与进化有关的有趣问题。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化石实物、课件、各种资料
学生准备:橡皮泥、铅笔、树叶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什么是化石以及化石形成的过程。 难点:能根据收集到的证据做出合理的解释。
六、学习任务:
(一)、什么是化石及其形成过程
(二)、制作化石模型
七、检测工具:
(一)化石有(
)(
)( )( )(
)(
)等。
(二)什么是化石
第一部分:核心设计
八、教学过程:
A 激情导课
(一)导入课题:讲述导入
1、为什么现在看不到恐龙了呢?科学家是怎样了解恐龙的?对于化石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2、诗人说化石是会说话的石头,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化石告诉我们什么。板书课题
课件一
〈〈设计意图〉〉:从以往对恐龙化石的了解入手,引出对其他生物化石的扩展认识。
(二)明确目标:
通过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探究化石的成因。并能制作化石模型。
化石告诉了我们什么教学设计3
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教育正悄然地发生着许多新的变化。什么是理想的课堂?在新的课程理念下,面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品格、价值追求,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来与学生对话交流?课堂上怎样让他们真正成为主动者,参与到老师的思维中来?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有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只有走近学生,才能走近真实的教学,从而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的场所,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当前,老师们正在认真贯彻新标准的要求。我作为一名课改一线的老师,也努力把一些新的理念应用到课堂中,力争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有一些新的变化。
就拿六年级的科学课来说,六年级是小学阶段的最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抽象思维的能力。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但对化石比较陌生。大部分学生从未思考过关于化石的相关问题。同时由于许多学生刚刚进入青春期或是青春前期,所以一般在课堂上爱发言的学生比中低年级的少了,但他们的电脑水平较高,热爱网络,在网上他们很活跃,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的利用网络的教学环境,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以前的信息技术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现在则成了学生们的学习工具。网络上大量的信息源,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时空的障碍在清点鼠标的过程中,消失的无影无终,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自主的进行研究,在网络的环境下学生们成了真正的主人,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点拨,让学生自主的发挥自己的才能。
在教学的初始,我抛出了:“什么是进化?”这个问题,有的学生回答:“进化就是一代更比一代强。”有的同学做出了反驳:“你怎么知道一代更比一代强呢?“我就比我的爸爸聪明,”“那我还不如我妈妈漂亮呢?”“我也不如??”矛盾冲突产生了。这时又有学生说:“我们要是能找到古代的生物,拿来和现代的生物做对比研究,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可是到哪去找呢?他们早死了”“死了以后也应该留下什么东西吧。”这时我出示课件,展示各种化石,看到这么多的化石同学们真是开心啊。当他们的猜想被证实和科学家的猜想一样时他们真的好开心!
这个环节学生的每一个问题都是他们思维活动的展现,我适时的表扬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整个课堂的探究氛围被调动起来了,这时我出示课题—《化石告诉我们什么》,当引出这个问题后,我告诉同学们,这个问题我也不是很清楚,让在座的“网络高手”在网上寻找答案,并用最简单易懂的回答来解释出来。教会我这个笨学生。这一情境的设定符合六年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的认知特点。所以这个时候有许多按耐不住的,想表现的学生就会非常积极的查起来,边查边会说,我来帮你老师,真正地做到,自主探究。
在这种轻松的探究中,学生们心中始终有个心愿,那就是帮助老师。所以他们高效的投入,自主的在网上学习。搜集和整理信息,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以网络为平台进行教学,师生不但在课上可以进行了讨论,而且在课下也可以做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很多学生可以大胆的提出自己的见解,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是生生、师生交流,积极互动的过程,使学生通过互动得到其相应的发展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根本宗旨。而让学生动起来,最基本的条件是:课堂教学应走近学生,走近学生的知识基础、个性特点和差异,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训练思维、展示才能、发展素质的场所,才是学生和老师都希望的真实的课堂。
文档为doc格式